跑步的好處人人都知道,但站在一個骨科醫師的角度,要來跟大家談談跑步可能帶來對身體的傷害,希望能讓喜歡以跑步作為鍛鍊身體運動方式的國人能有所防備。
跑步的時候人體部分部位的關節需要承受大於正常行走時的力量,如果這種力量反復對關節造成摩擦,長久以往可導致部分薄弱的關節部位造成勞損,甚至無法發揮正常功能,例如膝關節、踝關節等,在跑步過程中特別容易受到損傷。以下兩種症狀常出現在跑族群的身上:
1、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ITBS):
髂脛束症候群是指膝蓋外側的髂徑束的疼痛疾病, 主要疼痛位置在骰骨(位於腳掌中心點接近足跟處)外上髁的位置, 也會有壓痛感。長期跑步的人,其實可能有高達四分之一的人可能都有過這個問題,典型的症狀就是髂徑束在股骨外上髁的位置疼痛。一開始只會在運動時疼痛,特別是腳踏下去的時候。
痛感一般是覺得刺痛或發熱。隨著症狀加劇,慢慢會覺得痛的位置愈來愈走向膝蓋裡面, 而且即使休息時也會開始痛。 由於它本質上是一種「超過自身能力的使用」所造成的疾病,所以患者的經驗通常是在剛開始跑步的時候特別容易發生,或是原本10公里的人挑戰半全馬,或是原本全馬選手剛開始挑戰超馬的時候。
2、脛前疼痛:
人的膝蓋下都有塊長骨為脛骨,脛前疼痛(Shin Splints)也被稱為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MTSS),指「沿著脛骨內側邊緣的疼痛」。脛前疼痛通常是因圍繞在脛骨周圍的結締組織肌肉遭受反復的創傷所造成,這經常發生於有涉及跑步形式的運動中,包括跑步及跳躍。
雖然確切的原因並不清楚,但可以歸因於脛骨壓力的增加(運動強度或頻率增加太快,肌肉太快的疲勞導致無法適當地吸收衝擊,迫使脛骨去吸收大部份的衝擊)。肌肉失衡會增加脛前疼痛發生的可能性,肌肉失衡指的就是肌肉的柔軟度不足及緊繃。
休息及冰敷可以讓脛骨獲得恢復並且減少發炎及疼痛程度。在回到原本進行的活動之前,大幅減少任何疼痛及腫脹是非常重要的。急性期過後要逐步回到原本活動,以短時間、低強度為原則。在幾週之後,可以慢慢地回到正常的活動強度。
總之,人體在跑步時會在脂肪和關節等部分引起共振,共振的效應最後會引起身體與關節的損傷。目前的研究發現,脂肪的體積越大,重量越重,共振的效果越強。對身體的傷害也就越強烈。這也是超重者不適合以跑步減肥的重要原因,超重肥胖的人減肥減脂初期可以先選擇中等重量,超短間歇的循環力量訓練方法進行肌肉的訓練和減脂。沒有條件去健身房做器械力量訓練,也可以選擇游泳等有氧項目來減肥。
作者│鄭本岡醫師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東海大學醫管研究所畢業,骨科、外科、家庭醫學科及美容醫學科專科醫師,曾赴美國波士頓新英格蘭醫學中心小兒骨科及脊椎科進修。曾任職於國軍台中總醫院骨科主治、大甲光田醫院急診室主任及骨科主治醫師,2014-2016任台灣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現任弘光科技大學骨科學助理教授,中華民國骨科醫學雜誌編輯及福雅骨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
過去是骨科手術名醫,現在致力於研究自體血清療法,希望能以PRP、Cytokine等先進療法,提供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手術以外的治療選擇。
文章轉自
慢跑運動簡便又省錢?一個骨科醫師分析,跑步可能帶給身體的傷害…
▲醫師深入偏鄉居家訪視病人,減輕病人及家屬負擔。(照/長庚醫院提供鄭本岡)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對偏鄉居民而言,看病往往比生病還難受。桃園復興區41歲的胡先生,正值壯年,7年前突發身體不適、呼吸短促,從此長期臥床靠媽媽照顧,每次回診都得央請別人幫忙載到山下醫院,考驗上了年紀的媽媽體力,來回4千元車資更是負擔,所幸健保署今年起與林口長庚,針對該區提供醫療上門的居家照護。
健保署與林口長庚醫院今(18)日舉辦「復興區IDS 15周年」大型醫療活動,健保署長李伯璋實地視察醫療服務提供現況,而在缺乏醫療資源的復興區華陵里的「華陵醫療站」,現在每日有門診3診、24小時急診以及深入部落的巡迴醫療,涵蓋約3千住民的醫療照護。
林口長庚指出,該院配合「桃園市復興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DS)」,每年服務量均超過6600人次,急救病患則有600人次,凸顯當地民眾對醫療的需求度相當高。
林口長庚醫院進一步分析也發現,當地民眾因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脫水、肺炎等疾病住院的比例,已從早年的3%下降至2.6%,顯示藉由良好且適當的醫療照護,能降低住院的機率,進而減少國家醫療成本的支出。
林口長庚同時也推動復興區後山居家醫療。林口長庚家醫科醫師葉維中表示,像胡先生這樣臥床的個案,真的非常需要醫療團隊的照顧,尤其是在偏鄉,不僅僅在醫療上、也能在經濟上解決他們的負擔。
復興區後出三光里爺亨部落,另一名接受居家醫療服務的高黃奶奶,多年前中風後,下肢無力,行動都坐輪椅,每2個月要回診一次,得靠家人請假開車接送,每次回診就是耗費一整天的時間,而在徵詢病人及家屬同意後,現在醫師主動到家中看診並開立藥方,減輕就醫困境。
照片來源:長庚醫院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跑步的時候人體部分部位的關節需要承受大於正常行走時的力量,如果這種力量反復對關節造成摩擦,長久以往可導致部分薄弱的關節部位造成勞損,甚至無法發揮正常功能,例如膝關節、踝關節等,在跑步過程中特別容易受到損傷。以下兩種症狀常出現在跑族群的身上:
1、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ITBS):
髂脛束症候群是指膝蓋外側的髂徑束的疼痛疾病, 主要疼痛位置在骰骨(位於腳掌中心點接近足跟處)外上髁的位置, 也會有壓痛感。長期跑步的人,其實可能有高達四分之一的人可能都有過這個問題,典型的症狀就是髂徑束在股骨外上髁的位置疼痛。一開始只會在運動時疼痛,特別是腳踏下去的時候。
痛感一般是覺得刺痛或發熱。隨著症狀加劇,慢慢會覺得痛的位置愈來愈走向膝蓋裡面, 而且即使休息時也會開始痛。 由於它本質上是一種「超過自身能力的使用」所造成的疾病,所以患者的經驗通常是在剛開始跑步的時候特別容易發生,或是原本10公里的人挑戰半全馬,或是原本全馬選手剛開始挑戰超馬的時候。
2、脛前疼痛:
人的膝蓋下都有塊長骨為脛骨,脛前疼痛(Shin Splints)也被稱為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MTSS),指「沿著脛骨內側邊緣的疼痛」。脛前疼痛通常是因圍繞在脛骨周圍的結締組織肌肉遭受反復的創傷所造成,這經常發生於有涉及跑步形式的運動中,包括跑步及跳躍。
雖然確切的原因並不清楚,但可以歸因於脛骨壓力的增加(運動強度或頻率增加太快,肌肉太快的疲勞導致無法適當地吸收衝擊,迫使脛骨去吸收大部份的衝擊)。肌肉失衡會增加脛前疼痛發生的可能性,肌肉失衡指的就是肌肉的柔軟度不足及緊繃。
休息及冰敷可以讓脛骨獲得恢復並且減少發炎及疼痛程度。在回到原本進行的活動之前,大幅減少任何疼痛及腫脹是非常重要的。急性期過後要逐步回到原本活動,以短時間、低強度為原則。在幾週之後,可以慢慢地回到正常的活動強度。
總之,人體在跑步時會在脂肪和關節等部分引起共振,共振的效應最後會引起身體與關節的損傷。目前的研究發現,脂肪的體積越大,重量越重,共振的效果越強。對身體的傷害也就越強烈。這也是超重者不適合以跑步減肥的重要原因,超重肥胖的人減肥減脂初期可以先選擇中等重量,超短間歇的循環力量訓練方法進行肌肉的訓練和減脂。沒有條件去健身房做器械力量訓練,也可以選擇游泳等有氧項目來減肥。
作者│鄭本岡醫師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東海大學醫管研究所畢業,骨科、外科、家庭醫學科及美容醫學科專科醫師,曾赴美國波士頓新英格蘭醫學中心小兒骨科及脊椎科進修。曾任職於國軍台中總醫院骨科主治、大甲光田醫院急診室主任及骨科主治醫師,2014-2016任台灣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現任弘光科技大學骨科學助理教授,中華民國骨科醫學雜誌編輯及福雅骨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
過去是骨科手術名醫,現在致力於研究自體血清療法,希望能以PRP、Cytokine等先進療法,提供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手術以外的治療選擇。
文章轉自
慢跑運動簡便又省錢?一個骨科醫師分析,跑步可能帶給身體的傷害…
▲醫師深入偏鄉居家訪視病人,減輕病人及家屬負擔。(照/長庚醫院提供鄭本岡)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對偏鄉居民而言,看病往往比生病還難受。桃園復興區41歲的胡先生,正值壯年,7年前突發身體不適、呼吸短促,從此長期臥床靠媽媽照顧,每次回診都得央請別人幫忙載到山下醫院,考驗上了年紀的媽媽體力,來回4千元車資更是負擔,所幸健保署今年起與林口長庚,針對該區提供醫療上門的居家照護。
健保署與林口長庚醫院今(18)日舉辦「復興區IDS 15周年」大型醫療活動,健保署長李伯璋實地視察醫療服務提供現況,而在缺乏醫療資源的復興區華陵里的「華陵醫療站」,現在每日有門診3診、24小時急診以及深入部落的巡迴醫療,涵蓋約3千住民的醫療照護。
林口長庚指出,該院配合「桃園市復興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DS)」,每年服務量均超過6600人次,急救病患則有600人次,凸顯當地民眾對醫療的需求度相當高。
林口長庚醫院進一步分析也發現,當地民眾因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脫水、肺炎等疾病住院的比例,已從早年的3%下降至2.6%,顯示藉由良好且適當的醫療照護,能降低住院的機率,進而減少國家醫療成本的支出。
林口長庚同時也推動復興區後山居家醫療。林口長庚家醫科醫師葉維中表示,像胡先生這樣臥床的個案,真的非常需要醫療團隊的照顧,尤其是在偏鄉,不僅僅在醫療上、也能在經濟上解決他們的負擔。
復興區後出三光里爺亨部落,另一名接受居家醫療服務的高黃奶奶,多年前中風後,下肢無力,行動都坐輪椅,每2個月要回診一次,得靠家人請假開車接送,每次回診就是耗費一整天的時間,而在徵詢病人及家屬同意後,現在醫師主動到家中看診並開立藥方,減輕就醫困境。
照片來源:長庚醫院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